今日 
学报信息
刊名: 中共中央党校学报
Journal of the Party School of the Central Committee of the C.P.C
主办:  中共中央党校
周期:  双月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7-5801
CN:   11-3847/C
邮发代号: 82-972
复合影响因子: 0.954
综合影响因子: 0.567
现用刊名:中共中央党校学报
创刊时间:1997
中文核心期刊(2017)
CSSCI(2019-2020)来源期刊

党校新闻 现在的位置:首页 > 党校新闻 >

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举办首届发展中国家国家治理高端智库论坛,与会专家热议——中国贫困治理的有效路径与宝贵经验

发布时间:2020-10-21 17:15:00

\

近日,由中国国家行政学院与联合国经济和社会事务部联合举办的首届发展中国家国家治理高端智库论坛召开。论坛以“反贫困的中国经验——加强公共机构在消除贫困和实现可持续发展方面的作用”为主题,来自联合国、英、美智库机构及亚非拉等发展中国家的官员、国内知名高端智库的专家学者围绕中国在反贫困方面所取得巨大成就和经验启示,发展中国家在消除贫困以及实现可持续发展方面如何更好发挥公共机构的作用等议题开展深入研讨。本次论坛上采用线下论坛和线上会议结合方式进行,线下会议由中国国家行政学院主办,线上会议由联合国经济和社会事务部联合主办。

\

中国国家行政学院副院长甄占民出席线下会议并致辞。甄占民指出,消除贫困是人类的共同使命,对于广大发展中国家而言,消除贫困更是国家治理面临的重大挑战和紧迫任务。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始终把消除贫困、改善民生和实现人民共同富裕作为重要奋斗目标,始终是世界减贫事业的积极倡导者和有力推动者。新中国成立71年来,经过艰苦卓绝的努力和奋斗,中国人民创造了人类减贫史上的奇迹,中国成为世界上减贫人口最多和率先完成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的发展中国家。甄占民强调,中国脱贫攻坚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得益于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独特优势。我们举全国之力打响脱贫攻坚战,做到了积极作为、精准施策,强调扶贫对象精准、措施到户精准、项目安排精准、资金使用精准、因村派人精准、脱贫成效精准,在发挥公共机构在贫困治理中的作用方面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和实践。中国式扶贫之路为发展中国家结合自身国情,根据各自发展阶段和发展模式探索减贫之路提供了有益参考和借鉴。他指出,当今中国,正站在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历史交汇点上,即将迎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四五”新发展时期,进入新发展阶段。中国针对绝对贫困的脱贫攻坚举措将逐步调整为针对相对贫困的日常性帮扶措施,并纳入正在推进的乡村振兴战略架构进行统筹安排。中国政府提出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也为深入推进减贫事业提供了新的历史机遇。甄占民强调,“志合者,不以山海为远”。面对消除贫困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共同使命,世界各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更需要加强交流、深化合作。面对不确定不稳定的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际社会更应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深化减贫领域国际交流与合作,充分发挥政府、市场、社会和国际组织在减贫事业中的作用,共创人类可持续发展的美好未来。

\

中国国家行政学院副院长李季在线上会议致辞时指出,消除贫困是人类的共同理想,也是各国政府和国际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共同使命。中国反贫困实践的进程中,十分重视发挥公共机构在消除贫困和实现可持续发展方面的作用,积累了宝贵经验。一是各级政府高度重视,把决战决胜脱贫攻坚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底线任务和标志性指标;二是坚持全国一盘棋,建立了“中央统筹、省负总责、市县抓落实”的扶贫体制;三是建立了省、市、县、乡、村五级党组织负责人一起抓扶贫的领导责任体制;四是建立了包括产业、基础设施建设、易地搬迁、劳务输出、教育、科技、健康、金融等在内的综合扶贫政策体系;五是建立了包括财政资金、金融资金、社会资金在内的投入体系;六是建立了专项扶贫、对口扶贫、行业扶贫、企业扶贫、社会扶贫等多方力量结合的广泛参与体系;七是建立了督查巡查、纪检监察、财政、审计等部门和媒体、社会等监督力量在内的监督体系;八是建立了地区间交叉考核、第三方评估等组成的考核体系。这些基于中国国情的做法和经验,丰富了世界减贫经验,为世界减贫提供了“中国方案”。

\

在线上论坛,联合国副秘书长刘振民、中国常驻联合国代表张军、中国国家行政学院副院长李季、联合国公共行政专家委员会主席杰拉尔丁·弗雷泽·莫莱凯蒂分别致辞。哥斯达黎加国家规划和经济政策部长加里多、塔吉克斯坦经济发展与贸易部副部长尤拉佐达,联合国驻萨摩亚、库克群岛、纽埃和托克劳协调员马林斯库,联合国驻孟加拉协调员赛博、西班牙巴塞罗那市副市长拉娅莎、中国国家行政学院公共管理教研部副主任李江涛、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贸易和贫困部门负责人奥萨科维、英国牛津大学贫困与人的发展项目部负责人阿尔基尔、美国麻省理工学院阿卜杜勒·拉蒂夫·贾米尔贫困实验室政治经济和管理部门负责人阿巴布进行了主旨发言,并分别就“如何加强公共机构以消除贫困并实现可持续发展”提出了相关建议。

\  

在线下论坛,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综合司司长苏国霞、联合国开发计划署驻华代表白雅婷、阿尔及利亚民主人民共和国驻华大使艾哈桑·布哈利法,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中国国际发展知识中心常务副主任、研究员贡森,中国国家行政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教授张占斌,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执行院长、教授严金明,阿里巴巴集团阿里新乡村研究中心秘书长左臣明,中国国家行政学院经济学教研部副主任、教授曹立分别以“中国特色扶贫开发道路”、“中国脱贫攻坚战的全球启示与机遇”、“阿尔及利亚减贫经验:以‘灰色区域’的发展为例”、“中国包容性发展推动减贫的路径分析”、“中国大规模减贫创造的精神财富”、“反贫事业的‘中国方案’:成就、路径与启示”、“数字技术助力脱贫攻坚”、“脱贫攻坚彰显了中国共产党强大领导力”为题作主旨报告。

\

中国国家行政学院科研部主任林振义主持主旨演讲环节。

与会专家认为,中国特色扶贫开发道路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政治优势制度优势的集中体现。主要体现为“六个坚持”:一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发展带动减贫,减贫促进发展。二是坚持政府主导,将扶贫开发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布局,分阶段制定中长期扶贫规划。三是坚持开发扶贫,投资于基础设施和人力资本建设,激发内生动力。四是坚持精准方略,下足绣花功夫,提高脱贫实效。五是坚持改革创新,加强顶层设施,建立完善脱贫攻坚的制度体系。六是坚持和平发展,促进互利共赢,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通过走中国特色扶贫开发道路,已经实现了消除绝对贫困的目标,为全球减贫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具有国际意义,提前实现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减贫目标,对全球减贫的贡献率超过70%,探索了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和减贫同步的道路。

\

与会专家认为,中国大规模减贫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成就,开创了人类历史和世界历史的奇迹,创造了宝贵的精神财富,需要总结和珍惜。一是加强执政党的集中统一领导,发挥全国一盘棋的政治特色和制度优势。坚持党的领导是脱贫攻坚最大的政治优势和政治保障。二是始终把“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宗旨贯穿于扶贫开发进程,形成了“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等一套成熟的思想体系和工作方法,科学回答并有效破解了扶贫开发中“扶持谁”“谁来扶”“怎么扶”等实践难题。三是充分彰显了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体现了消除贫困、改善民生、实现共同富裕的制度优势。四是坚持人民至上和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坚持公平正义、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要发挥人民群众首创精神和实干斗志,进一步增强乡村发展内生动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改变以往“输血式”扶贫,改变群众“等、靠、要”的思想,大大激发和增强群众的内生动力。

\

与会专家指出,中国在贫困治理实践中逐渐构建起政府、市场、社会协同参与的大扶贫格局,形成了专项扶贫、行业扶贫与社会扶贫“三位一体”的扶贫体系。在党的领导下,通过引入市场机制、搭建合作平台、开辟渠道,激活资金、技术、市场、管理等要素,支持和鼓励企业、社会组织、个人协同参与,拓展了脱贫攻坚的资源总量,形成了全社会合力攻坚的良好局面。

线上会议研讨认为,长期以来,在联合国指导和引领下,世界各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减贫事业取得了巨大成就,《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取得了阶段性重要成果。今年以来,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对很多国家的减贫工作产生了重大冲击,贫困人口规模出现较大反弹,一些发展中国家的减贫能力受到很大损害。在这种情况下,坚持多边主义,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采取共同行动极端重要、非常紧迫。要强化公共机构的减贫职能和作用,实施包容性、普惠性减贫战略和路径,不仅对长期内全球减贫事业具有重大意义,而且对于近期内有效应对新冠疫情所带来的贫困恶化问题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公共机构在资金投入、资源整合、战略制定、政策协调、信息服务、考核监管等方面都为减贫工作提供了最关键性的核心支撑力量,对此,中国的扶贫实践和经验已经给予了深刻证明。

\

中国国家行政学院公共管理教研部主任王满传在会议总结中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实现后,中国的绝对贫困问题将得到历史性解决,在全球减贫事业即将迈入新阶段的今天,期待各国智库机构,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智库机构继续加强合作,交流国家治理经验,为实现国家善治、提升人民生活水平贡献智慧和力量。

上一篇: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印发《关于加强和改进对地方党校(行政学院)业务指导的意见》
下一篇: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推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专题讲座网络课程

版权所有:《中共中央党校学报》编辑部  京ICP备05047277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大有庄100号   邮政编码:100091